刚看完电影还没来得及走出场就已经在和某个人分享自己的体会,大口的吃着面前的红烧豆腐食物还没下肚呢赞美的信息却已经发出,房间里鸦雀无声,屏幕的另一端却写满了痛苦的哀嚎。
当我们喜欢某个人的时候,恨不得将内心乃至身边的一切都展示给TA看,整个人好像停止了思考,智商甚至都会下降很多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
既然涉及到思考这个心理过程,就绕不开一个核心概念——自我意识。什么是自我意识?自我意识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。先前人们将自我意识同思想、思维、等玄乎乎的词语联系在一起。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乔治·贺伯特·米德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不是因为人类被超自然地、神秘地赋予了心灵或灵魂,而是人通过社会经验的积累发展出了自我。米德的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部分。客我就是社会性下我的人格,可理解为别人眼中的我。就是当我们处于人群中采取的别人影响到自己言行举止的态度,没有意识到主我存在时,主我是最原始的内心冲动。意识到主我后,主我会对客我做出回应。米德认为人类的心智来源于由客我构成的延迟反应,个体在做出有意识的行动之前,会在自己心中做一次预演,也就是想象自己接下来的行为会招致的反应,这一过程也就是主我和客我互相对话的过程,经由这一过程,我们得以完成理性的思考,人的意识得以产生。人类无时无刻的思考,我们也无时无刻的进行着主客我的对话,直到有一天,事情发生了变化。那一天这个世界上的某个人绽放出了比其他所有人更耀眼的光芒,那一刻,除了这个人,所有人的评价都可以不在乎,从那以后,原本涵盖外部世界所有人意识的客我坍缩到了TA一个人身上,随着客我从一个笼统的概念具现到一个具体的个人身上,我们身上的客我逐渐消失,来自TA的反馈成为了我们获知客我的唯一来源,只有借助于TA,主客我的对话才能够完成。我们变得好像无法独立思考。看不到TA的回复,电影就没有看完,味蕾就接触不到食物,痛觉神经的反射弧就不算完成。
有人说,因为心爱的人是自己的生命更加完整,我却要说,因为TA我再也不完整,再也不能独善其身.